坐进车子里,钟飞飞问,“我们现在做些什么?”
“找个打印店,打印空白授权委托书、刑事辩护合同之类的材料。”
“那案件呢?”
“这些案件,自有警察去查。”
“我们只能消极等待?”
“你我皆是个体公民,查案的技术、方法、资源等,均逊于警察。出于破案的压力及警察职业的要求,警察也会勤勉尽责查清事实,还原真相。先由梁佳豪家人签授权,我去见梁佳豪,看他怎么说。”
“也好。”
打印东西的时候,近珠问,“钟主任,村里留守儿童很多吗?”
“村子里空了,平常只有老人和小孩。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。梁媛媛的父母自然也一样,他们将梁媛媛放在家,并非狠心。儿也好,女也好,均是父母身上掉下的rou。但经济、时间皆不允许—月工资几千块;每日在工厂和机器斗足十八个钟,将将糊口。梁媛媛不了解,农村人又不会讲道理,才使梁媛媛生了许多怨恨。”
“她知道父母的苦,她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被陪伴。”
魏近珠没有停下来思考过,而是一直被“时间就是生命”这句格言推着走--读书的时候,要分秒必争好好学习,二十八岁即成剩女,三十岁到一百岁人做什么?没有多少人对此予以关注及介绍;依近珠眼见,只为了配偶及儿女。
在这种观念中,仿佛人生只有二十余年光景,二十岁青春逝去之后的日子不值得过,甚至是一种恶。
明明人可活到一百岁。
所以,人之进化一面,是越进化越狭隘,老话里还说了各个阶段,三十而立、四十不惑、五十知天命、六十耳顺、七十古稀、八十耄耋、百岁期颐之年。
村里倒是多老人和孩子。
老人的天堂在乡下,因为在这里,老人有用。城里的老人,似乎愈发无用,没有他们能做的事情。
原始社会里,人口少流动,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对不变,遇到的问题也几乎完全相同。此一情况下,人们通过经验认识世界,的经验即可解决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。中国的文盲率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降低,也就是说,此前人们少通过书本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,而是通过口耳相传。年纪越大,听得越多、见得越多;老人就是知识的载体,已经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即来自于老人。
或在此意义上才说,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
传统意义上的尊老爱幼所生发的背景,是老人、长辈兼具有用性及道德内涵。或者可以说,因为老人有用,所以才有尊老之道德内涵。
但现而今,老人的有用性趋减。
现今时代不同,人口流动速度加快,老年人所掌握的知识已不足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;网络发达,与其打电话询问长辈的意见,还不如上网搜索答案或悬赏问答。对老人的需要减少了,尊崇自然少了。
另外,社会上工作机会愈多,可以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的年轻人,和把人生成功失败直与结婚划等号的父母,战争也愈发激烈,如刻意营销的所谓少女感、放大并歪曲老年危机、把自然衰老视为一种恶。
眼下看,子女愈发游离家庭之外,获得解放,子女成功。但从整体来看,却非简单如此。
人有三样感情,亲情、友情、爱情。亲情尤为重要,它贯穿人的一生。在尊老爱幼的背景下,亲情稳固,其它情感才能正常发展。
因此,在当代呼吁尊老爱幼仍有必要性,法律也确将尊老作为提倡性内容加以规定,但根本的问题还未解决,即尊老爱幼的正当性何在?这一问题等同于老人的有用性是什么,太过功利,有矮化传统美德的可能?但是,用爱发电,把这件事完全归之于道德,也贻害无穷,历史上不乏此例,《中国大历史》对明朝灭亡的描述中就隐含此意。
“以前,物质资源不丰富,城里工作机会少,所以实行户口分类管理制度,同时限制、禁止人口流动。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迅速发展,物质生活丰富,城里的工作机会变多,允许人口充分流动,为了更好生活,父母背井离乡打工,没有归属感,建设别人的家园,只为回到自己家园;老人孩子留守,相依作伴,希望离开家去房价飞涨的远处。这真奇怪,农村的父母孩子在一起,怎么会这样难。”
“这个难,或许不是城市和农村的分别导致,可能由父母子女关系本身生发。”
“何出此言?”
“城里的生活、教育成本高,是众所皆有的,不管户口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。面对高昂的成本,农村的父母可以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,由老人带养;也可以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。对于农村父母来说,前者比后者成本低。而城镇的父母或者无老人帮助的农村父母,退无可退,只能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。”
“我不认同这种比较方法,一方面,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收费金额差异较大;另一方面,城镇父母的家业、关系集中在一处,而农村父母的家业、关系及真心都不在身体所处的异乡,相应地,后者需要花费的情感成本和金钱成本也会更高。”
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,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,app没有广告!阅读方便
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,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,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